《法治周末》775期以《两年赚千万?“职业背债”风险重重》为题对“职业背债”行为的各类风险进行剖析,本期记者通过进一步采访“职业背债人”和操作“职业背债”的中介,深入揭示“职业背债人”面临的诱惑和困局、“职业背债”中介如何一步步挖坑骗人入局操作骗贷
《法治周末》记者 吕静
近年来,打着“快速致富”“高额分成”“无需偿还债务”旗号进行宣传的“职业背债”业务悄然兴起。
《法治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其操作流程复杂隐蔽且暗藏巨大风险,操作方先通过虚构材料将不符合条件者包装成优质客户进行贷款,后续“背债人”无能力偿还债务而成为“老赖”。操作方会依“背债人”条件适配背债方式,征信“白户”“双纯白”(征信“白户”是指未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的个人;“双纯白”是指用户不仅在征信系统中没有任何贷款和信用卡记录,而且连征信查询记录也完全没有)的25岁至50岁“背债人”最受欢迎。

“轻松赚钱”的诱惑陷阱
28岁的李友(化名)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手机不断响起催债电话,屏幕上“第25个未接来电”的提示,如同一颗定时炸弹的倒计时显示,刺激着他的每一根神经。
李友大学毕业后进入房产中介行业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客户结识了一位老板王总。王总外表光鲜,开着豪车、戴着名表,给李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后,王总向李友提出了一个“借用征信”的请求:“只需要签个字,公司负责还款,每月还会给你2万元补偿费,后续还有分成。”面对如此诱人的条件,看着王总“成功人士”的形象,李友答应了。
然而,当签合同时,李友才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份合同是以他的名义办理的300万元经营贷。
王总制作了一套虚假的经营资料,把李友打造成一个经营状况还不错的个体工商户,用虚假的经营资料和李友的良好征信,向银行申请经营贷。
王总信誓旦旦地向李友保证:“钱到账后也是打入你的账户,转出来需要你签字同意,只要你配合就有‘利润’。”为了表示诚意,王总当场转来第一笔“利润”10万元。涉世未深的李友天真地以为自己遇上了贵人,从此将走上轻松赚钱的道路。
起初的一年,还款确实十分准时,这让李友悬着的心渐渐放了下来,王总还一次性补偿了李友100万元的“合作”费用。
但好景不长,到了第14个月,银行的催收短信开始轰炸他的手机。李友慌了神,赶紧拨打王总的电话,王总表示不用理他们就行了。
后来,李友的生活陷入了绝境。他的银行卡、支付宝被冻结,无法乘坐高铁。为了帮儿子还债,李友的父母卖掉了老家的房子,但这点钱连利息都不够还。
无奈之下,李友只好寻求律师的帮助。律师告诉他,李友作为贷款主体,需要承担全部法律责任。李友这才了解到这种“背债”套路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中介专门物色像他这样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通过伪造虚假经营流水和购销合同,骗取银行贷款。
经历了这场噩梦,李友后悔莫及,他提醒年轻人:“任何需要‘借用征信’的行为都是不可触碰的红线,签字前一定要核实资金的真实用途,千万不要被‘轻松赚快钱’的诱惑冲昏了头脑。”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这类“白户”“双纯白”的群体之所以成为主要“背债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信贷记录或信用档案几乎为空白,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难以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准确判断其信用状况,从而可能低估了实际的风险水平。此外,25岁至50岁的人群通常处于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资金的需求较为迫切,无论是为了创业、购房还是其他大额支出,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快速获取资金的诱惑。尽管面临刑事追责、全额偿债和信用破产等严重后果,但一些人可能由于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能够避免被发现或是最终能解决问题,因此愿意冒险尝试。
江瀚指出,“职业背债”会增加金融体系的整体信用风险,因为这些贷款实际上并没有基于真实的还款能力发放,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放贷机构的资金流动性和财务稳定性。其次,这种行为还会导致市场信用环境恶化,破坏金融市场秩序,因为它鼓励了不诚实的行为,并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从宏观角度来看,“职业背债”现象可能会干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为它扭曲了真实借贷供需之间的关系,使得央行通过调整利率等手段调控经济的能力受到影响。
中介自曝骗贷“连环计”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市面上存在不少像王总这样专门从事“职业背债”的中介。
7月31日,记者拿着自己的征信报告,以“目标客户”身份,与中介刘平(化名)进行了一场面谈。面谈后发现,中介违规操作“贷款”的方式不仅是像李友遇到的那样,以个人名义进行贷款,还有更复杂的以公司名义进行的违规“骗贷”。 和刘平见面时,刚一落座,刘平便上下打量了记者一番,随后疑惑地说:“像你这种‘白户’,学历还在本科以上的客户可不多见呐。我手头大多数客户都是中年人,学历也不高。”
说着,刘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起他之前办理过的一个客户案例。他指着手机里的一张照片介绍道:“你看这个客户,是个建筑工人,一辈子都在工地上卖苦力,衣服破破烂烂的。他为啥来做这个呢?还不是为了给孩子多攒点钱。可他这条件,哪能从银行贷出款来啊,不包装根本不行。”
刘平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包装过程:“签了协议后,当天我就带着他去商场买了几件像样的衣服,从头到脚都得焕然一新。这还不算完,还得教他一套话术,不然到时候说话磕磕绊绊的,肯定影响贷款额度。”
随后,刘平又得意地展示起贷款成果:“你看,还有从网上银行的软件上操作的贷款,钱当天就到账了。”
不过,刘平话锋一转,对记者说:“他们那种情况,只能通过包装办理装修贷。但你不一样,以你的条件可以办理个人经营贷加企业经营贷,周期大概一年至两年左右。按照你的情况,至少能贷出700万元至1000万元。等贷款办下来,到时候咱们四六分成,你到手至少能有300万元。”
刘平继续向记者展示出他精心设计的骗贷“秘籍”。
他凑近记者,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我们会给你过户一个公司,你做法定代表人,因为公司申请经营贷的过程中,银行会审核法定代表人的信用记录,而你的信用记录非常好。别担心,这可不是什么空壳公司,是正常运营的,上下游业务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还按时交税呢,绝对靠谱。”
刘平一边比划着,一边详细描述后续操作:“等把公司过户到你名下,我们的‘大戏’才正式开场。接下来,我们会花4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精心帮你把公司流水做大。每个月的营收就像爬楼梯一样,逐步上升,营造出一种公司经营状况蒸蒸日上的假象。银行一看,这公司有潜力啊,自然就愿意借钱给你和公司。”
说到这里,刘平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容:“等贷款顺利到手,我们也不会不管你。头一年的利息,我们给你交,让你没有后顾之忧。而且,公司营收也不会马上就‘一落千丈’,我们还会再用4个月到6个月的时间,让它慢慢下降,就像坐滑梯一样,营造出一种公司经营不善、逐渐走下坡路的状况。到最后,公司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申请破产,以公司名义贷的款你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
见记者一脸凝重,刘平拍了拍记者的肩膀,故作轻松地安慰道:“等哪天你真还不上钱,银行肯定会来催收,别害怕,你就咬死说自己没钱,公司经营不好就行。咱们现在可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只要你乖乖听话,这事儿准能成。”
在刘平一番天花乱坠的“业务介绍”后,记者询问能否看一下双方合作的协议。
听到这话,原本还滔滔不绝的刘平瞬间变了脸色,眼神中闪过一丝警惕。他下意识地往后靠了靠,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摇了摇头拒绝道:“这个暂时还真不能给你看。”见记者面露疑惑,他又赶忙补充道:“不过你放心,这协议啊,主要就是用来约束你的。咱们这合作可不是闹着玩的,要是你中途变卦,那我们的努力和投入的成本不就白费了?协议里肯定有相应的办法来应对的,只要你听话照做,保证你赚钱。”
但是,受访专家提醒,无论是李友遭遇的情况,还是刘平所说的方式,个人身上都背有债务,一旦无法还清,被认定为“职业背债人”,个人信用将彻底毁于一旦,变成“黑户”。这意味着无法使用自己的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进行正常支付,也不能乘坐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
《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宋振宇还对记者表示,“职业背债人”本身就没有从金融机构贷款的真实意愿,虽然其提供的个人信息和签字有可能是真实的,但实际上是向金融机构隐瞒了“不是真的打算贷款”这一真相。如果他们明知雇主、中介是“借用”他们的身份信息向金融机构贷款,就可能涉嫌骗取贷款罪。
中国政法大学疑难案件中心高级研究员孙宜前指出:“如果知情并参与伪造材料等行为,构成共犯,‘职业背债人’的行为可能涉及贷款诈骗罪、非法集资罪、洗钱罪、合同诈骗罪等多项刑事犯罪;如果被欺骗,虽不构成刑事犯罪,但仍需承担民事还款责任。”
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25-08/15/content_9238427.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