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洁 王家梁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杨柳塘镇,2.2万名汉、苗、侗、彝等各族群众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居。各民族文化交织的美丽图景背后,也存在民俗差异显著、利益诉求多元、法治基础薄弱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题。
如何提高辖区平安建设水平?自上任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摆在了杨柳塘镇党委委员、政法委员、副镇长黄荣彬的案头。
2024年5月10日上午,黄荣彬接到线索,长田村蔡家庄村民吴某贤去世后,侄子吴某阳因遗产继承问题在丧事现场同吴某贤之妻潘某某发生争执,情绪较为激动,现场还聚集了不少村民,气氛紧张。
为防止事态恶化,黄荣彬火速赶赴现场。
在充分了解情况后,黄荣彬带领工作人员开展了近半个小时的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吴某阳终于平复了心情。
最终,双方达成一致:立即停止争执,先完成吴某贤下葬事宜,让逝者入土为安;关于遗产问题,事后再通过村委会协商并解决。
至此,一场因遗产继承问题可能引发的恶性冲突被成功化解。逝者得以安息,家庭关系得以维系,社会秩序也恢复了正常。
说起调解工作心得,黄荣彬认为千言万语都能化作四个字——理字当头。
“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得先听清楚他在说什么,然后再讲明白其中的道理,认真听、耐心讲,都能解决。”带着这份耐心,黄荣彬倾听群众诉求、分析问题症结,既讲法理又讲人情,用真心和智慧将一个个“烫手山芋”转化为促进社会和谐的“暖心故事”,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也有“没招”的时候——有的矛盾纠纷涉及人数多、具体情况复杂,环环相扣,解决了一个问题,新问题又接踵而至。遇到这种情况,黄荣彬也早被“磨”出了好心态:“肯定会着急,但正是因为没办法,所以才要尽力想办法。”
2021年,据辖区群众吴某某反映,某公司长期未缴纳84名员工的社会保险,导致大家无法享受应有的保障,合法利益受损。
彼时,刚刚接手政法工作不久的黄荣彬立即组织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深入该公司调查,走访上访员工,调阅相关资料,最终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当时面对84名员工的养老、看病等问题,大家说得字字句句都敲打在我们心上,我更加坚定了必须解决问题的决心。”黄荣彬回忆道。
随后,黄荣彬牵头组织了多轮座谈会,与该公司管理层面对面交流,除严肃指出其未依法缴纳社保的违法事实外,还详细解释了社保对于员工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性,以及拖欠社保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
在黄荣彬等人的努力下,该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经镇远县人民法院执行,在规定期限内,通过现金发放的方式,补齐了拖欠的84名员工的社保费用。
久违的踏实感如同暖阳,驱散了众人心头的阴霾。看着大家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黄荣彬打心底里觉得高兴。
“当时他们紧握着我的手,眼里的激动和幸福好像都要溢出来了。”回忆起这一幕,黄荣彬记忆犹新。
为提升解纷工作质效,黄荣彬创新探索出一套符合基层实际、满足群众期盼、体现地方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1423工作法”,即“一张清单”建立台账分级管理,“四个到位”(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村“两委”到位)快调协同发力,“两个销号”(动态跟踪销号、部门联动销号)分级分类定责任,“三个时段”(案结事了后的一周、一个月、半年三个时间段)回访闭环防反弹,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做实做细。
自2021年以来,黄荣彬利用“1423工作法”调解各类纠纷数百起,调解成功率高达93%,成功消除命案风险50余起,有效化解了多起可能激化的矛盾。
处理矛盾纠纷之外,熟悉村情民情也是黄荣彬工作内容的重要部分。
如今,全镇7个村里哪条路被冲毁了、哪棵树快要倒了、哪家的土地上起了争执,黄荣彬都如数家珍,做到了对“每个村的每个角落都心中有数”。
黄荣彬始终秉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的工作理念,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安建设新格局。他大力推行“火坑会”“院坝会”“板凳会”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村民协商共治模式,组织群众代表、乡贤能人召开协商会议,搭建群众参与平台。五年来,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0余条,推动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矛盾纠纷。
此外,黄荣彬还积极整合镇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党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200余人,组建了多支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治安巡逻、隐患治理等活动。
从矛盾纠纷化解,到命案防控、防诈骗、防盗窃,再到加强农村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黄荣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平安为要,做好深耕基层的“孺子牛”,事无巨细、耐心疏导,为全镇的和谐稳定筑起了坚实的安全防线。
来源: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5-11/24/content_9294905.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王钦:以青春铸盾,续荣光不负山河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