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人物>> 正文
父子戎装铸忠魂:李从奎与李明海的两代报国路
时间:2025-09-01 20:38:02| 来源: 出彩山东

父子戎装铸忠魂:李从奎与李明海的两代报国路


盛建伟

0.jpg

在微山县马坡镇东程楼村,矗立着一户令人肃然起敬的家庭。父亲李从奎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九死一生,用血肉之躯为祖国筑起钢铁长城;儿子李明海在对越防御作战的硝烟里奋勇向前,将青春热血洒在南疆大地。父子二人跨越时空,身着同样的军装,怀揣同样的赤诚,在不同的战场上书写着“保家卫国”的壮丽史诗,让红色基因在两代人的坚守中熠熠生辉。

 

父亲李从奎:鸭绿江畔的铁血传奇

 

1945年,年轻的李从奎毅然投身革命,从此踏上了布满硝烟的征程。淮海战役的炮火映红了他坚毅的脸庞,渡江战役的浪涛见证了他无畏的身影。然而,真正让他的人生绽放出最耀眼光芒的,是那场跨越鸭绿江的伟大战争——抗美援朝。

3.jpg

李从奎的革命火种,源于家庭的红色熏陶。父亲李显英早年投身革命,母亲郑凤英作为妇救会主任,整日为抗日救亡奔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国才有家”的信念,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他的心底。1950年,当抗美援朝的号角吹响,李从奎毫不犹豫地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面对装备精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他没有丝毫退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保家卫国,绝不让战火蔓延到祖国的土地上。

在朝鲜战场的无数个日夜里,李从奎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死考验。最惊心动魄的,是那个漆黑如墨的深夜。当时,志愿军运输物资的车队被美军投下的一千多枚地雷、炸弹阻断了去路。一旦天亮,没有及时转移的车队就会成为美军飞机的活靶子,部队前进也将陷入绝境。千钧一发之际,身为特务营战士的李从奎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加入排雷队伍。夜色中,四周寂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他屏住呼吸,凭借着在日常训练中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和娴熟动作,小心翼翼地匍匐前进。每排除一枚地雷,都是与死神的一次博弈。不到一个小时,他连滚带爬地成功排除了61枚地雷,为车队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确保大部队连夜过江。这份英勇无畏的壮举,让他获得了由金日成将军亲自撰文的朝文勋章,这不仅是对他“扫清过江路”功绩的最高褒奖,更是中朝两国并肩作战情谊的见证。

 4.jpg

还有一次,志愿军先头部队打过三八线后,与指挥部失去了联系。与此同时,部队截获了重要情报:美军王牌127师企图穿插包围我军。情况万分危急,营部迅速派出6名战士传递情报。然而,由于语言不通,5名战士都受阻于敌人的封锁线。关键时刻,李从奎凭借入朝后日夜苦学的朝鲜语,巧妙地伪装自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穿梭,一次次化险为夷,最终将情报精准送达。正是这份关键情报,让彭德怀老总得以迅速调整作战部署,不仅成功歼灭敌人,还顺利攻克平壤。当李从奎在指挥部亲眼看到彭德怀与金日成举杯欢庆胜利时,这位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硬汉,忍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里,有胜利的喜悦,更有对那些永远留在战场上的战友的深切缅怀。

战争结束后,组织上考虑到李从奎的卓越功绩,安排他到淄川、凫山担任领导职务。然而,他却婉言谢绝了。“转业的人里比我功劳大的多着呢,我能活着回来,已经很知足了。”这位荣立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的老英雄,始终记得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把“不给国家添麻烦”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如今,已是95岁高龄的他,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坚韧与独立,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给二儿子浇树,帮忙打理生活用品,从不向村里镇里提任何要求。他用一生的坚守,诠释着“不忘初心,有国才有家”的深刻内涵。

 

儿子李明海:南疆战场上的青春赞歌

 

父亲李从奎的英雄事迹,是李明海成长路上最生动的教科书。从小,李明海就听着父亲讲述战场上的故事入睡,父亲身上的勋章在他眼中,是世界上最耀眼的光芒。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听党的话,保家卫国”的种子,早早地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jpg

1979年,刚满参军年龄的李明海,便和弟弟一起被父亲主动报了名。在父亲的鼓励下,他如愿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军旅征程。进入部队后,父亲的叮嘱时刻萦绕在李明海的耳边:“要听党的话,牢记有国才有家。”正是这份教诲,让他在部队里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刻苦训练,努力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很快便成为了部队里的骨干力量。 

当部队即将开赴对越防御作战前线时,李明海正准备办理退伍手续。一边是退伍后安稳的生活,一边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他的内心陷入了挣扎。犹豫之际,他第一时间写信征求父亲的意见。很快,他收到了父亲的回信,信中的话语虽然简短,却充满力量:“国家需要你,就往前冲!别给李家丢脸!”父亲的支持,让李明海毅然放弃退伍,主动请缨奔赴战场。

在南疆的战场上,炮火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每一位战士。但李明海继承了父亲骨子里的勇敢与坚毅,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他毫不畏惧,总是冲锋在战斗的最前线。一次执行侦察任务时,他和战友们深入敌后,在地形复杂、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作战经验,成功摸清了敌人的火力部署,为后续部队的进攻提供了关键情报。还有一次,在激烈的战斗中,一名战友不幸受伤,倒在敌人的火力覆盖范围内。李明海不顾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冲了出去,冒着枪林弹雨将战友背回安全地带。 

2.jpg

凭借着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李明海多次完成艰巨任务,荣立战功。他不仅在战火中锤炼了自己的意志,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更是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被提拔为干部。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李明海感慨地说:“是父亲的榜样力量,让我在战场上不敢有丝毫退缩。他在朝鲜战场上能不怕牺牲,我在南疆也绝不能给父亲丢脸!”

如今,李从奎一家早已成为东程楼村的“红色标杆”。全家20多口人中,有8名党员、4人参军。除了李从奎父子,老四的孩子也追随先辈的脚步穿上了军装;村里仅抗美援朝老兵就有8人,其中4人壮烈牺牲。在红色家风的影响下,东程楼村解放后更是走出了连级、团级、师级军官十多人。这份红色传承,不仅是一个家庭的荣耀,更是一个村庄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报国事业。

从鸭绿江畔到南疆热土,从父亲李从奎排除的61枚地雷到儿子李明海在战场上的立功勋章,两代人的戎装岁月,是对“家国情怀”最生动的诠释。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也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基因从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中,愈发闪亮,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作者简介】盛建伟,山东省微山县人,1962年4月出生,1980年11月入伍,研究生学历,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大校军衔。曾任陆军第67军炮兵团放映员,陆军第67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山东省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费县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临沂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军旗下走来的创业人》《军旅如歌》《沂蒙精神沂蒙兵》《大爱沂蒙》《沂蒙红商》等作品

来源:http://sdvip.net/tuwenzixun/218.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我的父亲——93阅兵之际,致敬他曾守护的山河
下一篇:

服务热线

010-86200101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