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10-86200101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从中央到省市到县乡,纷纷举办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培训班、辅导班开始了。
中央文明办、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青海省、陕西省、江西省等20多个省市的领导前来恼包村参观调研。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每天六、七万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恼包有什么魅力、有什么“法宝”,赢得大家如此青睐和厚爱?
恼包村是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部鲜活“教科书”,一块生动的“试验田”,一个美丽的“样板间”。让我们走进恼包、学习恼包,深度解读这个恼包小乡村的十年巨变。
革命老区恼包村,地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隶属新城区保合少镇,全村959户3100人,由汉、蒙、维、满、回五个民族组成。辖区面积9.6平方公里。“恼包”一词源自蒙语“敖包”的音译,意思为“石头堆积的小山”。恼包村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是由当时来此垦荒谋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形成的村落,距今己有300余年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恼包村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按照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的整体布局,通过政策奖补、集体自筹和村民众筹,因地制宜,集智聚力,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奇迹:
短短10年,硬是在摞荒的砂石地上,打造了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文化繁荣、民生幸福为一体的现代化和美乡村,实现了现代化、国际化、智能化、生态化、人文化,为构建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了恼包方案。
短短10年,构建多元立体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全体村民的共同富裕,率先迈入中国式现代化和美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人均年收入增长50倍。由2012年的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增加到2023年的5万多元。村农文旅产业平台年产值近10亿元,为本村和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短短10年,实现零信访、零上访。村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村民率先步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新境地。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社会团体、公务团体5000多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日接待游客达到21万人次。为游客营造了交汇交融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灵家园。
短短10年,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级森林乡村”、“全国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等十多个国家级荣誉称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恒彪当选“2021年度感动内蒙古十大人物”。
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前来恼包馨村参观调研后发出感慨:他们创造的恼包速度更是令人惊叹,用六年时间干了别人五六十年的事。
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党建立村、产业兴村、文化强村、文明新村。
来源:https://static.0471tv.org.cn/app/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00572/80295711.html?isShare=true&xyt=173387999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