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点评>> 正文
图像采集设“禁区”让个人隐私更安全
时间:2025-02-13 12:59:14| 来源: 人民法院报

□ 汪昌莲

 如何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立法明确图像采集的“禁区”,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个人隐私筑牢一道安全防线。

  日前,国务院公布《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4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禁止在民宿、宿舍、更衣室等能够拍摄、窥视、窃听他人隐私的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设施。明确对保存期限届满后已实现处理目的的视频图像信息应当予以删除。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图像采集设备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些设备的无处不在,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如何在公共安全与个人隐私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此,立法明确图像采集的“禁区”,显得尤为重要,这将为个人隐私筑牢一道安全防线。

  明确禁止安装图像采集设备的区域,是保护个人隐私的关键一步。根据相关规定,旅馆客房、学生宿舍、公共浴室、更衣室、卫生间、哺乳室等涉及个人隐私的场所,严禁安装图像采集设备。这些区域本就是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私密空间的场所,任何未经授权的窥探,都会对个人隐私造成严重侵犯。通过立法明确这些“禁区”,能够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图像采集设备进行非法活动,保障公民的基本隐私权益。

  同时,对于公共场所的图像采集设备,应设立严格的安装和使用规范。公共区域设有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设备的,必须设置明显的标识,以提醒公众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处于监控之下。比如,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需具备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某些景区强制消费者“刷脸”入园的现象,就曾引发广泛争议。人脸信息的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决定了其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严格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举措。

  此外,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应采取授权管理、控制访问等措施,限制对系统基础信息和采集的视频图像信息的查阅、复制、转发、修改和删除。信息资料至少留存30日,并确保在此期间不被非法获取。同时,相关部门因执法需要查阅、复制或调取信息时,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这些措施将有效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

  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妨碍相关部门依法建设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也不得设置障碍物影响其正常使用。这既是为了维护公共安全,也是为了确保图像采集设备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作用。同时,对于违法安装图像采集设备或非法提供、传播视频图像信息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处罚,以起到震慑作用。

  总之,图像采集设“禁区”,是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措施。通过明确禁止安装的区域、设立严格的安装和使用规范以及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我们能够在维护公共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的隐私权益。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而不是成为侵犯隐私的帮凶。

来源:https://rmfyb.chinacourt.org/content/202502/13/article_963811_1390867093_5882929.html

责任编辑:SONGZIDONG
上一篇: 摘除网络“毒瘤”、整治网络秩序势在必行必严
下一篇: 绝不容许“神医”“神药”借“山寨报刊”下乡害人

服务热线

010-86200101

二维码